本次会议的专题报告版块共邀请5位学者分别就各自团队在数字文旅领域的最新研究进行了分享。这5位学者分别是: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、副院长、MTA教指委秘书长陈晔,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、国际旅游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沈涵,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、院长、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吕宁,澳大利亚托伦斯大学教授、SSCI期刊《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》主编Catheryn Khoo,以及华南理工大学教授、旅游管理系/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、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志才。
陈晔教授以“数字化赋能幸福产业高质量发展”为题,阐述了数字化如何为幸福产业注入新动力。陈晔教授指出,幸福产业包括旅游、文化、体育、健康和养老等领域,旨在满足人们从生存到发展的多元需求。
陈晔教授强调,数字化不仅激发了消费群体需求的多样化,还通过AI、5G、云计算等技术的迭代升级激活了文旅产业的新价值。数字化正驱动文旅企业转型升级,创造巨大效益,预计未来20年将为旅游业创造高达3050亿美元的价值。同时,陈晔教授认为数智化转型成效归根到底要落实到服务层面,落实到“人”的层面。数智化转型应以提升消费者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为核心,强调了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。
陈晔教授还介绍了幸福与创造实验室的工作,包括构建幸福企业评价体系和美好乡村指数,以及探索文化资源与空间学习的创造性融合。
沈涵教授以“数字技术与文旅营销创新”为题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推动文旅产业的营销创新。沈涵教授强调,数字技术创新不仅为文旅资源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新工具,也为文旅产品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新平台。数字技术在产业链各环节的赋能,特别是增强消费者话语权、获取市场反馈方面,显示出其独特优势。
沈涵教授提到,文旅营销新模式包括直播、数据驱动、人机交互、虚拟现实和数字共创等,这些新模式正逐渐成为文旅营销的主流。例如,通过直播活动开拓营销引流,利用大数据深耕市场价值,以及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筑沉浸式体验空间。
沈涵教授还提出,在后疫情时代,文旅营销需要顺应数字化潮流,坚持文化内涵的导向作用,并深刻把握数字技术与传统市场的动态平衡。同时,沈涵教授也提醒业界注意数字技术应用中的局限性和挑战,如沉浸式产品同质化、优质内容稀缺、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。
吕宁教授的报告题目为“数字文旅产学研一体化产教融合育人培育模式理论与实践”。吕教授提出,数字文旅人才培养应当响应国家战略,满足行业需求。在政策层面,国家高度重视数字文旅的发展,《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》等政策文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。在行业方面,数字文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,科技企业数量和资本投入持续增加。然而,学校在数字文旅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差异,需要根据自身定位、学生结构和区位条件等因素,因地制宜地制定培养方案。
吕宁教授团队的调研结果发现,行业亟需具备数据和科技思维、互联网思维、文化数字化创意、数字营销和创意内容制作传播等能力的人才。为了应对市场需求,数字文旅产教研一体化体系建设成为当务之急。这包括旅游数字营销、数字治理、数字体验以及智能服务与企业转型等方面。通过开设方向基础课、选修课等,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支持。未来,数字文旅有望成为旅游中交叉特色最显著的专业方向,定制化、模块化、个性化的旅游教育模式也将成为趋势。
吕宁教授提出,尽管当前数字文旅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挑战,但行业前景依然广阔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,数字文旅将成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。同时,AIGC等新技术的发展也为数字文旅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机遇。
Catheryn Khoo教授演讲的主题为“Her-itage: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in cultural tourism”。Catheryn Khoo教授关注性别与旅游研究,特别是一些文化遗产旅游中的性别不平衡问题。她通过案例说明许多展区和纪念物更关注男性的历史和成就,而忽视了女性和边缘化群体的故事。她呼吁改变这种现状,并创造一个平衡和多元的遗产空间。她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项目和将来的研究计划,以解决这些问题。
Catheryn Khoo教授鼓励旅游学者研究女性故事,并呼吁合作和交流,以共同推动旅游业的改革。她相信只有通过这种共同努力,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包容的旅游环境。
吴志才教授的报告关注数字化如何赋能乡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。吴教授表示,从2012年开始,国家出台了众多政策,对数字乡村建设进行支持,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数字乡村的高度重视。但从现实层面来看,数字乡村转型遇到了很多瓶颈,如使用不畅、能力不足、参与度不高等。同时,在学术上也存在实证研究不足等问题。吴教授从实践中解构数字乡村,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生产者,如何赋能生产资料等。
吴教授对最新热词“新质生产力”进行了详细介绍,包括新质劳动者、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,提出数字化能够赋能高科技的农业生产体系、高效能的农村生态体系和高质量的农村生活体系。吴教授介绍了新质生产力的运行机理,提出“全域共兴=全空间联动+全要素激活+全社会共享”。吴教授强调研究者包括学生要下乡实践。他分享了自己团队的实践案例,如江门市见田坊古村落,并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。
吴教授将数字化赋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概括为三“新”、三“高质”和两条件。三“新”指新型劳动者、新劳动资料、新劳动对象,三“高质”指高科技生产体系、高效能生态体系、高质量生活体系,两条件指乡村全域治理和多主体协同。
(审核:余意峰)